指導老師: 楊裕富博士
現代美學設計
光學玻璃房子 | 中村拓志 Hiroshi Nakamura
平衡(對稱)
在整體造形中,無論是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還是建築物本身的室內空間材質色彩,外部構材,都呈現了較為自然間單的色彩,凸顯了建築物本身的寧靜感,在玻璃給予的韻律感之中,統一和諧了整體的建築氛圍。




跳舞的房子
The Dancing Building
操作對象 :
一、空間感
分別再玻璃帷幕牆體及混凝土牆體上採用「曲面」,而與自然光線共同加強了空間感以及律動感。
二、敘事感
“跳舞的房子”的靈感來自於羅傑斯和弗雷德·阿斯泰爾,移動娛樂世界,他的傳球跳舞音樂喜劇傳奇電影的情侶。
三、超現實感
由玻璃和混凝土組成不規則的曲線建築物,不同質感的牆體有著衝突及誇張扭曲的美感。街角玻璃曲線塔就像被扭曲的可口可樂瓶。
四、科技感
建築延伸面積超過5400平方米,已建成的鋼鐵,玻璃和混凝土的圓頂是由金屬管和不銹鋼網絲覆蓋。大量的金屬玻璃材質帶出科技的味道。
操作規則 :
調性 :
在一個正方形在十八,十九世紀的建築物內部的,跳舞的房子有兩個中央機構。第一個是塔玻璃接近一半高度,並得到彎曲的支柱,所述第二運行平行的河流,按照波浪運動的模製品,其特徵在於,分佈透過窗戶,規律性的曲面變化。
建築的立面主要使用兩種不同的材料混凝土與玻璃來做調性的對比結合。分別對應兩條街道。
用典、比喻與諷喻 :
房子造型充滿曲線韻律,蜿延扭轉的雙塔就像是兩個人相擁而舞,因此被稱為“跳舞的房子”左邊是玻璃帷幔外觀的“女舞者”,上窄下寬像舞裙的樣子,右邊圓柱狀的則是“男舞者”,所以又有人以著名的雙人舞者金姬·羅傑斯及弗雷德·阿斯泰爾將大樓命名為“金姬和弗雷德”,兩棟建築物像極了他們舞影婆娑的樣子。
裝飾 :
由其不同的形狀。“跳舞的房子牆面”99混凝土面板,每一個不同的形狀和尺寸形狀的支持。在建築物頂部的金屬綽號美杜莎是一個大的扭曲結構。
台灣本土作品
西螺振文書院
1. 位序主從: 拜殿建築形式為正面三開間軒亭的作法,正面升抬的基礎之上,以方形接柱柱式,承接四垂歇山屋頂,頂上燕尾剪黏雕飾細緻,整體造型極為秀麗勻稱。
2. 陰陽調和: 山門入口之石鼓 放置於中門門柱前方,其功用為當作門柱基礎的一部份,
可防止門柱搖動,石鼓下有基座,有如櫃台腳。
抱鼓石常雕有螺紋,鼓身下部突出,當成門臼。
3. 氣韻生動:
在燕尾上的剪黏雕飾栩栩如生與書院建築整體和屋頂燕尾
混然天成。
4. 佈局成勢: 格局只有二進,將講堂與祭祀的空間合併,只有正殿與拜殿,其拜殿圍牆為現存唯一民國10年以前的建築物,山門為民國74年時,政府列為三級古蹟時,編列預算增建的。而正殿與廂房為土角磚推砌而成,於民國10年時改為清水磚造的建築。建築共分五部,分別為山門、拜殿、正殿、左右廂房,其中山門部份原本矗立一棟鋼筋混凝土構造之「謝恩壇」原非書院之原貌,七十八年整修之後,改以三開間,歇山屋頂的閩南式山門取代
5. 文化符碼: 拜殿內之木雕為浮雕表現,最具代表為「雙獅斗座」,「公獅居左、母獅居右」,顯示中國「左尊右卑」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