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 楊裕富博士
一 傳統建築
高雄市萬興宮
建廟迄今,約二百七十年,主祀清水祖師,配祀天上聖母、池府千歲,同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文昌殿奉祀文昌帝君、魁斗星君、至聖先師孔夫子、朱熹夫子及月老星君。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玉帝殿供奉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期能廣泛圓滿諸信眾之祈安錫福。
位序主從: 傳統屋脊剪黏神仙排列府和主從位敘,萬興宮 採用傳統鄭正脊雙龍護駕,
和呈現傳統建築裝飾主從位序法則。
陽調陰和: 配合地形地勢來做設計配置,建築由前往後逐漸升高。在拜殿的部分,更擁有全台最高大的捲棚式屋架,曲線昂揚,不用一釘而拱起,負荷萬斤而不傾,將自然環境與此傳統建築達成一定的平衡 ,而達到陰陽調和。
氣韻生動: 通常中國式建築的屋頂,造型變化多端,採一條龍的單脊作法,屋頂坡緩,曲線含蓄,中間為雙片式的砌精柳條疏窗,屋面茸瓦為閩南式,墊瓦是釘製的皮磚,屋脊燕尾曲線加水龍堵的皮條線等,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
布局成勢: 錯落于前金西南隅成功路上,總面積約玖佰坪,廟埕廣場可容納六部大型巴士。主體建築地上四樓層(第一層為餐廳),地下一樓層。坐西朝東,背倚愛河、前接朝陽,形成仙女拽衣迎光之姿,每逢旭日東昇,晨曦藉天井樓閣躍入殿內,琉金閃鑠、煙影舞弄,蔚為奇觀。
文化符碼: 在文化上的含義歷來沒有統一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獅子是吉祥的動物,可以驅除邪惡。而在《北京形勢大略》一書中則認為:「石者實也,獅者思也,言思前人創業後人守成之不易也。」
二.傳統工藝
交趾陶
位序主從:
麒麟送子”之說,麒麟送來的童子長大後必然是賢良之臣,能輔助治國。比喻仁者在位『平步青雲』。
陰陽調和:聖潔的龍就這樣翱翔於天空之上,翱翔的氣勢與龍的關係有種陰陽調和的作用。
氣韻生動:
作品以孔雀開屏造型燒製呈現的交趾擺飾品,極具東方特色有平安、和諧的祝語。
「孔雀開屏」為吉祥太平或獲得佳婿的好兆頭,孔雀原產的印度,將它視為佛教的聖鳥。自古以來便被視作珍禽異鳥而加以重視。孔雀代表「官高權大」,或「文明天下」之意。
布局成勢: 以「主場原則」為表現手法,將主要的主角'龍首'至於作品的正中央,占據整個作品的主要焦點,形成空間氣勢,再以下方留白為「虛實原則」的手法,使其氣勢更乘。
文化符碼:自古以來。龍被崇拜為神與佛的化身,認為以神通力來保護人們以免受到災禍。龍有事務中心的意思,擁有龍的人一旦得到活躍舞台,就會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力量而成功。在古書『本草綱目』裏寫龍的姿態: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一共有八十一張的鱗片當中,脖子上的鱗片逆向生長。若被摸這鱗片,龍會大發雷霆。『龍顏大怒』成語來自此的。龍代表中國人獨特的藝術想像力,從古至今,舉凡家具、器皿、建築、廟宇、舟車、服飾、漆器、青銅器、玉器、觀光景點、商業設計等皆可見龍的形象及紋飾等吉祥物
三.傳統繪畫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卷,北宋,張擇端作,絹本,淡設色,縱24.8cm,橫528cm。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彙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橋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過橋孔,梢工們的緊張工作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
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劄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僕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髮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 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於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裡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